ArticlePDF Available

The Value of Confucianist “Three Dade” Thought in Shaping Contemporary Confucian Businessman’s Personality

Authors:
Advances in Philosophy 哲学进展, 2023, 12(1), 55-60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23 in Hans.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acpp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011
文章引用:张娟. 儒家三达德思想在当代儒商人格塑造中的价值[J]. 哲学进展, 2023, 12(1): 55-60.
DOI: 10.12677/acpp.2023.121011
儒家三达德思想当代儒商人格塑造
价值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2124日;录用日期:20221224日;发布日期:202315
”“”“在儒家《礼记·中庸》之中被称为三达德,它在儒家思想中被认为是君子完美
人格的至高境界。在传统儒商中,”“”“被誉为至高的理想人格所需要素,其中,
为基础,为核心,为原则。当代儒商不仅要秉持传统儒商的美德,继承发扬三达德
想,更要在其基础之上建构智商”“德商”“胆商”“情商,以此塑造当代儒商的人格品牌。
关键词
中庸,三达德思想,当代儒商,人格塑造
The Value of Confucianist Three Dade
Thought in Shaping Contemporary
Confucian Businessmans Personality
Juan Zhang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Dec. 4th, 2022; accepted: Dec. 24th, 2022; published: Jan. 5th, 2023
Abstract
Wisdom, benevolenceand courageare called three dade in the Confucian The Book of Rites ·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highest level of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of the gentle-
man in Confucianism. In traditional Confucian merchants, wisdom, benevolence and courage
are regarded as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the highest ideal personality, among which wisdomis the
张娟
DOI:
10.12677/acpp.2023.121011 56
哲学进展
foundation, benevolence is the core, and courage is the principle. Contemporary Confucian
merchants should not only uphold the virtues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merchants,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thought of three dada virtues, but also build intelligence quotient, moral quotient,
courage quotientand emotional quotienton the basis of it, so as to build the personality brand
of contemporary Confucian merchants.
Keywords
The Mean, “Three DadeThought, Contemporary Confucian Merchants, Shaping of Personalit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智仁勇三达德是儒家思想之中前后相继的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
深厚的哲学内涵,不仅对于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完美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当今各行
各业都可以从中找到为人处世的原则。从三达德的完美品格入手,在其基础之上探索当代儒商所应
具备的四商,更好地实现儒商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事业的成功。
2. 智仁勇三达德释义
《论语》之中,孔子提出()”“ ”“ 是君子完美人格的三要素,认为()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有智慧之人不会困惑,有仁爱之人不会
忧心,勇敢之人不会畏惧。《中庸》第二十章载: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1]”“ ”“
每一项都可以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同时三达德相结合也是一个完整的道德整体体系。
2.1. 智者不惑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为通假字,因此是为可以互换,它可以表示为两种含义,第
一种含义为智慧,第二种为知道。无论是智慧或是知道,都可以理解为不惑作为
三达德之一,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首先,知人知其性知人亦为知己,是谓之知晓自己,也谓之知晓他
人。其中,知晓自己就是说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知,既不高估自己,也不妄自菲薄。而知晓他人也
就是说对他人有正确且客观的评价。其次,,也谓之是非为教人明辨是
非,学会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对万事万物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与选择。最后
,追求一种自由的境界,入水一般,灵活自由却在不断进取。聪明人乐于水,仁人乐于山。聪明
人活动,仁人沉静。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2]。从之中见到儒家的圣人之行,因水有与人相似
的道、德、仁、义、智等美好品德。
智者不惑如若想要做到不惑成为具有渊博知识的智者,需在迷人眼的现象之中把握本质,
需在解决问题之时正确的分析问题。智者总是能够把握自己,在恰当的时机做出正确之事。儒家所
讲的智者不惑是说真正有着大智慧的人可以减少迷惑。拥有大智慧并不仅局限于圣贤之人,所谓
也不是完全没有迷惑,只是减少迷惑,任何人通过不断学习都可以减少迷惑。只有不断学习,充实
Open Access
张娟
DOI:
10.12677/acpp.2023.121011 57
哲学进展
自己才可以明辨是非成为智者
2.2. 仁者不忧
的含义为视人若己,它是一种品德,对于的解释既可以从伦理学角度进行理解,同样
也可以从哲学范围之内进行解读讨论。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讲:作为四德之一的仁,是一种道德范畴伦
理概念,对于它的讨论,是伦理学范围之内的事。作为全德之名的仁,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对于它
的讨论,是哲学范围之内的事。[3]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样具有丰富的内涵。
首先,仁爱,它是从血缘关系之中演变出来,要求人与人之间有真情实感。仁者爱
思想是讲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疾苦,以此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正确原则,建立一
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仁爱的具体对象为泛爱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向外拓展与延伸,将仁爱
之心贯穿至家庭与社会之中。儒家的所倡导的仁者之爱是超越血缘的大爱,这是儒家仁爱
想最独特的性质。其次,的表现形式,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且是一种双向互动过程,
因此外在的可以不断培养以此来实现内心的,内心的需要外在的表现出来。
最后,力行近乎仁[1],这句话也就是说努力实行也就达到了,力行不是普通的行动,而是严
格依照儒家所倡导的的标准要求自己,一天天向靠近,虽然至高境界难以实现,但只要自
己主动去做,达到的思想境界就是可以实现的。
仁者不忧,如若想要实现不忧成为人格完善之人,需在面对困难或是困境之时,做到内心
强大,不被情绪所影响。仁者的内心是从容与平和,少有焦虑与不安,做到安静与坦然。儒家所讲
仁者并不是毫无内心忧虑,他们仁慈宽容,内心具有的是对国与家的忧患之心,追求一种超越物
质生活的状态,保持内心充实。减少对自己个人得失的计较,保持内心坦然,则忧愁自然消散。
2.3. 勇者不惧
的含义为果敢或是无所畏惧。儒家所倡导的是建立在正确的判断之上的,并
不是没有任何理性思考的盲目之它是讲在遇到困难之时,精准把握事情的性质,经过理性思考,
后在有所行动。相较于之思想,在儒家学说之中并没有那么凸显,但是既然它被列为
达德思想之一,可见对于塑造完美人格来说还是极其重要。
首先,血气,它主要是说在遇到困境之时,做到不畏惧害怕,勇敢向前,拥有一种勇
敢克服困难的意志。知死不辟,勇也。[4]其次,养勇,也就是培养勇气,不惧怕亦不
畏惧,只有培养个人道德,实现品德高尚才为勇,这同样要做到的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也
不随波逐流,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是之谓养勇。最后,知耻近乎勇[1]这句话是讲勇与改过
自我,有了羞耻之心就不会去做有耻辱的事,在知道耻辱之后,不断改过自我,这就是接近于
孰能无过,做错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改正错误的意识,改正错误最需要的是勇气,敢于为
自己的错误承担相应的责任。明辨是非基于道德选择,道德选择正确才能够实现正确的道德行为,
有了正确的道德判断之后,才能够意识到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真正做到近乎勇
勇者不惧,如若想实现不惧成为真正勇敢之人,需坚持大义,面对抗争之时毫不怯懦。儒
家所讲的并不是空有蛮力,而是内心深处从容不迫的态度,是面对人生的挫折之时,有一种强大
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一种内心深处的平静与淡然不被困难所困扰,能够发现人生的美好成长路上,
不退缩亦不畏惧,用乐观之心态面对困难方可谓之不惧
3. 三达德在人格塑造中的价值导向
哲学之中的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一种积极意义,同样也是客体满足主体的程度大小。儒家
张娟
DOI:
10.12677/acpp.2023.121011 58
哲学进展
对于人格塑造的终极目标就是理想人格,理想人格的表述圣人三达德思想内部基本精神虽
与先秦时期是相同的,但其在各个领域的形式却发生了变化,在完美人格的塑造领域,三达德思想
的导向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3.1. 为人格塑造之基础
为人格塑造的基础,如果只有而没有,那么就会好心办坏事,本身是好心沦落
为愚蠢。如果只有而没有,那么往往会导致鲁莽行为。当今社会所讲的既指渊博的
知识,又指对于智慧的使用。
如若向往渊博的知识,则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儒家精神风貌的展示。自强不息
同样是理想人格所需要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5]。这说明自强不息精神在儒
家思想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通过不断学习来塑造完美人格。与先秦时期相
比,当今世界的物质生活水平取得了巨大进步,因此更应不断钻研学问,追求真理。
如若向往对智慧的使用,则看待问题之时客观公正,对待问题之时随机应变是必要的。人们对待自
己周边事务往往是基于自己已有的经验,这就导致看待事务之时往往带有局限性,难以客观与公正。这
就更需要来做基础,经过理性思考来判断是非。看待问题与认识事务并不是最终目的,解决问题
改造世界以此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才是,而问题的解决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地制宜,懂得
变通,方可称之为智者
3.2. 为人格塑造之核心
为人格塑造的核心,如若有而无,则必然会失去,从广义上来说,儒家
所倡导的包括了各种德行,因此只有以仁爱为核心,才有自身的价值。对于
塑造完美人格来说,表现为爱己爱人以及推己及人。
爱人首先要做到的是爱己,具体为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注重自己的德行以及名誉,如若不爱护自
己,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如若不爱护自己,则何以谈又何以去塑造理想人格。爱己
的基础之上做到爱亲,具体为爱护自己的父母与家人,仁爱之本,要从内心尊重父母,
不让父母担心。塑造理想人格从孝亲思想开始,树立目标,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从爱己爱亲
达到爱人具体为爱更多的人。因此,在完美人格的塑造之中,要不断的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尊重
他人想法,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推己及人是建立在正确的仁义关系之上,传统儒家思想之中,是相互联系的,
是一种内心的至高道德要求,因此外在表现即为仁义思想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同样也为人们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一种社会关系提供价
值指引。对于完美人格的塑造来说,应该作为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不损人利己,不否定对物质的
追求。但是当义与利有冲突之时,应做到以义制利可失,也应建立在正当的要求
之上,这对于完美人格的塑造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3. 为人格塑造之原则
是在人脑之中,是在人心之中,唯有是外在表现,将人心与脑中的智慧化为行
动。通常人们想的太多做的太少,究其原因是缺少去做的勇气。因此,只有将作为人格塑造的原
则,才可以实现。对于塑造完美人格来说,表现为知责担当以及仁智之勇
勇者必然要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并以此来支撑知责担当,家国意识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国
与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为大家所认同,同样也是圣人君子所追
张娟
DOI:
10.12677/acpp.2023.121011 59
哲学进展
求的道德及价值取向。正是对于家国的这份责任与担当,无数仁人志士才将国家、民族与个人结合起来。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民族处于危险之际,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拯救人民与危难之中。这份责任与担当之
对于完美人格的塑造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勇者同样需要有勇有谋,并以此来支撑仁智之勇,具体来说为于面临的危险处境应该
有深入的了解,对于达成目标的可能性应该有清醒的意识,对于冒险的代价有充分的觉察[6]。儒家主
舍生取义大无畏的精神是值得的,但是对于有勇无谋行为却是不支持的,谨慎行事、有勇
有谋才是塑造完美人格所需的是仁智之勇
4. 三达德在当代儒商人格塑造的价值
儒家三达德所倡导的完美人格,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是当时自然经济的产物,它并不是完全适
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塑造儒商的完美人格,必须要继续发扬儒家
达德思想,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完善,提出四商之说,以更好的完善儒商人格,为构建现代儒商
提供新的思想理论。
4.1. 智者不惑智商
智商对于现代企业家取得成功是必不可少的,它表现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问题分析和解决
的能力。
从知识层面来说,当代儒商在具备渊博的知识基础上,还要培养掌握知识结构的能力。成功的企业
家都是在信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运用所学知识掌握权力,通过权力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当代儒商不
仅要对自己领域的知识了如指掌,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同样要对与自己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所涉略,
成为通才,保证各方面知识的权威性,在此基础上得到自己领导与员工的信任。从能力解决层面来说,
当代儒商需具备各种社会实践能力。成功的企业家无不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
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知人能力同样也极其重要,对于儒商来说,认识贤才,选拔贤才。各种实践能
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坚持多元能力观,不断提高自身智商,才能够塑造儒商完美
人格。
4.2. 仁者不忧德商
德商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对于企业家来说,情商可以使人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交往能
力,但是因其讲求价值中立,所以对于正确与错误的判断缺少帮助。它表现为仁爱思想以及正确的
财富观念。
儒家的仁爱思想不仅包括爱人爱己,同样也包括爱物,也就是说宇宙之爱,它既
有生态伦理,同样也有社会伦理。因此,在现代社会之中还内在的包括敬畏生命、虚怀若谷、
克制私欲、严于律己、善于合作、待人宽和等要素,这些都是当代儒商德商培养以及塑造完美人格
的源泉。仁爱之外,有关的思想还包括对待财富的态度,儒家认为财富乃人之所欲
但是财富的获得要取之有道。这种对待财富的正确心态使得儒家保持了正确的财富观,这对于当代
儒商精神的构建、倡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着重大的意义。
4.3. 勇者不惧胆商
胆商是胆识、胆略的简称,它表现为临危不惧的胆识和谋略以及负责任的精神。当今市场竞争
激烈,仅仅只有智商情商是不能够的,因此当今企业家同样要具备把握机会、迎接挑战的胆
识和谋略。
张娟
DOI:
10.12677/acpp.2023.121011 60
哲学进展
儒家之是属于意识方面的品格,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临危不惧,不退缩不胆怯。它与现代
企业家所应具备的胆商有相通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儒家的是与相联系的,
它所说的是一种德义之勇。这就会使得当代儒商缺乏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当代儒商需
要在面临重大决策之时,有着把握全局的胆识;在面临危机之时,有着临危不惧的气魄。勇敢是出于
保持基本的善的需要而抵制对于疼痛和危险的本能恐惧的道德力量。[7]这也就是说要在保持善
的基础之上,将适当的剥离开来,并不是说倡导背义之勇而应该是给胆商
定的独立性,但是同样需要也就是当今所讲的德商的制约,这样才是胆商所倡导的
美人格所需要素。
4.4. 中和之情情商
情商并没有智仁勇那样明确的指向,但是它同样是当代企业家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因素,
可以将其融合在的思想之中,它表现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以及对他人的沟通理解。
情商培养放在首位的是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儒家倡导小不忍则乱大谋并将中庸思想看
为一种崇高之德。在中庸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倡中和之情这是一种对于自己情绪的中和。除调
控自己的情绪外,情商所倡导的还有对他人的理解沟通,包容他人的情绪。这对当代儒商来说就是
在控制自己情绪的基础之上,关注他人情绪,以真诚之心对待员工,架起自己与员工沟通的桥梁,互相
理解与支持。对于当代儒商的人格塑造来说,情商养可以增强自己的协调能力,又可以建立与他
人的一种和谐人际关系,两者结合,方可保证事业取得成功。
5. 结语
儒家所倡导的三达德是君子培养完美人格的重要标准,它是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有一定的时
代局限性。但儒家思想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在当今世界也展示出了生命力。当代儒商以
达德思想为指引,并将这三种品德内化为儒商的内在德行,在此基础之上开发当今企业家所需的
,进而推动儒商理想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 ()朱熹, . 四书五经·中庸章句集注[M]. 北京: 中国书店, 1985: 9.
[2] 杨伯峻. 论语释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70.
[3] 冯友兰. 对于孔子所讲的仁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J]. 孔子研究, 1989(3): 3-4.
[4]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 春秋左传正义·昭公二十年[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389.
[5] ()朱熹, . 四书五经·论语章句集注·述而[M]. 北京: 中国书店, 1985: 29.
[6] 陈立胜. 《论语》中的勇: 历史建构与现代启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 112-123.
[7]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 伦理学体系[M]. 何怀宏, 廖申白,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ResearchGate has not been able to resolve any citations for this publication.
ResearchGate has not been able to resolve any references for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