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PDF Available

基于SNA 的工程组织BIM 采纳提升路径研究

Authors:

Abstract and Figures

以工程组织为研究对象,基于制度与技术互动的视角,识别并精炼21 项影响工程组织BIM 采纳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应用社会网络分析进行网络整体及个体因素间作用关系研究,探究工程组织如何提高其BIM 采纳。研究发现领导/管理风格是影响组织BIM 采纳的主导因素,资金支持和组织学习与创新是组织提升BIM 采纳的关键。此外,探析了BIM 采纳提升路径,为促进各影响因素持续改善、组织BIM 采纳不断提升提出针对性建议。
Content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53 卷第 4
2 0 2 0 4土 木 工 程 学 报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Vol. 53
Apr.
No. 4
20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671128
作者简介杨高升博士副教授
通讯作者贾建尧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9-04-18
SNA 的工程组织 BIM 采纳提升路径研究
杨高升1张梦雨1贾建尧2丁继勇1
1. 河海大学江苏南京 2111002. 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摘要以工程组织为研究对象基于制度与技术互动的视角识别并精炼 21 项影响工程组织 BIM 采纳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应用社会网络分析进行网络整体及个体因素间作用关系研究探究工程组织如何提高其 BIM 采纳
研究发现领导/管理风格是影响组织 BIM 采纳的主导因素资金支持和组织学习与创新是组织提升 BIM 采纳的关
此外探析了 BIM 采纳提升路径为促进各影响因素持续改善组织 BIM 采纳不断提升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技术管理建筑信息模型采纳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31X202004-0119-10
Promoting BIM adoption in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s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Yang Gaosheng1Zhang Mengyu1Jia Jianyao2Ding Jiyong1
1. 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China2.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technology21 factors affecting BIM adoption in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s were first identified by existing literature. The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method was
employ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factorswhich provide a roadmap for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s to
promote BIM adoption. This study found that leadership or management styl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BIM
adoption in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s. Moreoverfinancial support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 innovation also play a
key role in BIM adoption. In additionthis study has also attempted to construct the roadmap of BIM adoption in all
phasesso as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se factors. Finallythis study propose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BIM adoption in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s.
Keywordstechnology management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adoptionsocial network analysis
E-mail2571221503@ qq. com
引 言
新常态下我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对促
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信息
模型BIM是一个创建和管理建或基础设施项目
参数化数字模型的动态决策工具1实现了在建筑全
生命周期内信息的集成与共享2有利于从根本上解
决建筑生命期信息断层问题3从而协助解决成本超
进度延误和质量缺陷等传统项目绩效问题1
尽管 BIM 与建筑业传统生产范式相比显示出了
较大的优势BIM 应用的复杂性模糊性和资
源需求等问题在实践中 BIM 采纳的广度与深度却
不尽如人意4仅有少部分 BIM 用企业认为自己
仅仅体验到了较少部分 BIM 可以为他们创造的价
5使用者使用呈现不均衡和不均匀状态6BIM
采纳总体水平和应用层次较低7BIM 技术采纳
中遇到许多研究者从不同层
面出发对该问题展开了探讨
从国家层
2011 2015 年建筑业信
息化发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在政府层面实施
BIM 的开端BIM 政策并未引起 BIM 的深度
采用没有统一的系统BIM 应用程序也是碎片化
学者在 BIM 技术采纳政策体制等方面做出重
点研究Succar 8评估和分析20 个国家采
取的 BIM 采纳政策研究 BIM 政策制定指南和模
旨在改善跨市场BIM 采纳BIM 政策的
制定和推广王广斌等6通过比较分析美国
等发达BIM 政府政策提出了我国
BIM 技术应用政府政策的重点内容从组织层面出
DOI:10.15951/j.tmgcxb.2020.04.011
·120·土木工程学报 2020
一些学者以某组织为研究对象研究影响提高
BIM 采纳Son9等以设计组织为研究对象
基于技高层管理支持
规范兼容性和计算机自我效率是影响 BIM 采纳的
关键Lee2等使用结构方程模型为建筑组织提出了
BIM 验 收 模 型提供了评估 BIM 验收的框架
Gurevich 7以公共设施机构为研究对分析和可
视化 BIM 工作劣势和机会探讨了
如何提高组织内 BIM 的采纳秦旋等10基于市场推
广视角应用解释结构模型研究了中意建筑企业 BIM
采纳的障碍因发现缺乏 BIM 教育和培训以及缺
BIM 技术人员与专家是中国推广 BIM 的最根本障
碍因素而由于大利广 BIM BIM
准对其推广 BIM 更加重要从个人层面出发学者
重视对 BIM 专业才的Ding11等建立定量
理论模型研究了影响设计师采BIM 的关键因素
调查发现 BIM 的技术缺陷动机和能力是影响设计
师采纳 BIM 的统计显著因素BIM 技术开发人员应
根据 BIM 采用的经济效益有效性和效率目标来改
进技术改进 BIM 的兼容性和集成性Aibinu 12
从成本发现实施成本缺乏对成本效
益分析益处的缺乏对 BIM 完整性的信任等是
阻碍 BIM 采纳的关键分析已有学者的研究视角/
研究主体研究方法等如表 1所示
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阻碍 BIM
纳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然而识别影响因素时大多缺
乏统一所采用的结构方程模型统计分析等
方法仅考虑到BIM 采纳的单向影响较少考
虑到各因素间及 BIM 采纳对某些因素所产生的作用
未形成在实践中可行的长效推广路径不能满足可
持续发展工程组织作为建筑市场的参与主
也是 BIM 采纳的主体因此本文以工程组织
为研究从工程组织层面出发引入制度与技
术互动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量化厘清各因
素间的互关系BIM 采纳的动力机制进而
尝试设计工程BIM 对推动我国
建筑业的提质增效及创新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1研究理论与方法
1. 1 社会网络分析法
会 网 络 分 析 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 称
SNA是基于社会计量学和图论利用关系
多角度定量分析网络结构特征指标的分析方法
响提升 BIM 采纳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彼此作用
1 BIM 采纳相关研究
Table 1 BIM adoption related research
理论基础/
研究视角 研究方法/
分析方法 研究主体 研究成果 代表
文献
技术接受
模型
结构方程
模型
分类分析
建设方 BIM 接受模型 2
设计方 行为接收模型 9
数量测量 验证结构方程模型 4
个人 改进的 UTAUT 模型 13
组织与个人 机制比较 14
组织 因素分类
与分析 15
创新扩散
理论
比较分析 政策制定 宏观采用模型 8
结构方
程模型 建设项目
中小企业 验证的结构方程模型
验证的结构方程模型 16
17
诱导推理 组织和个人 验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 18
关键成功
因素
结构方程
模型
建筑师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 11
建筑项目 验证结构方程模型 19
统计分析
项目组织
个人和行业 行业验证的关键
成功因素 20
组织 行业验证的关键
成功因素 21
排名分析
AEC 公司和
政府机构 验证的关键因素 22
企业 验证关键成功因素 23
文献综述 组织 成熟度评估因素 24
系统动
力学
文献综述 国家 因果循环图 25
案例研究 公司 验证系统动力学模型 26
社会技术
系统 案例研究
建筑公司 采用 BIM 技术的
系统方法 27
施工组织 施工组织将 BIM 纳入
整个组织的战略计划 28
验收准备 判别分析 施工组织 判别模型 29
制度理论 结构方程
模型 建设项目 验证结构模型 30
技术-
组织-
环境 结构模型 建筑公司 验证结构模型 31
风险 结构模型 建设项目 验证结构模型 32
占用价值 案例 政府设施机构 BIM 采用影像图 7
活动理论 案例 O&M 从业者 活动系统模型 33
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关系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
方法从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着手从网络整体
个体特选取包括度数中心性度接近中心
影响力等在内的多个指标对组织内影响 BIM
纳因素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试图研究组
织内 BIM 采纳各阶段影响因素的关系及作用方式
探析 BIM 采纳提升为处于 BIM 技术变革的工
53 4期 杨高升等·基于 SNA 的工程组织 BIM 采纳提升路径研究 ·121·
程组织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对于关系网络评价指标
的概念和算式详见
整体网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1. 2 制度与技术互动理论
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技术与制度间
关系的在发展初期相关理论体
现出一种单向线性决定论的思维模式34分为技术
决定论与制度决定论两类前者代表人物有马克思
凡勃伦35后者代表人物有熊彼特36诺思37
之后部分学者认识到此理论的缺陷Pelikan38
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来探讨制度与技术
的协同演化机制Orlikowski 39研究了信息技术如
何在制度与技术协调演化体系下扩散提出制度与
技术协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以制度
与技术交互的视角探讨组织如何提升 BIM 采纳
在组织BIM 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项重要技
其自身的发展与推广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
随着 BIM 技术的发展与采纳水平的提升也会推动
相关制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
间也存在相互作40因此提升组织 BIM
纳会受到正式非正BIM 技术三者协
同互动作用考虑到 BIM
制度变迁发展成熟需要一定的周期41初步将组织
BIM 采纳分为起步期加速期和成熟期基于此
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 BIM 技术三方面因素和组
BIM 采纳阶段纳入同一框架构建协同互动概念模
如图 1所示
1协同互动概念模型
Fig. 1 Conceptual model of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1. 3 问卷调查法
首先在选择标准上对专家的背景和经验进行
严格把关邀请同时具有丰富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或
科研经验和 BIM 方面工作与研究经验的专家采用
面对面访独立完成调查问卷
终获得有效问卷 10 专家信息如表 2
通过回答
您认为因素 i直接影响因素 j的问
21 个因素进行了成对比较为整合专家意
设置阀值为 80%即当有 80% 及以上专家同时
认为两因素间存在某种关系时则确认这种关系存
21 个影响因素间的直接影响关系得到
确认
2专家信息
Table 2 Profiles of 10 experts
专家 工作单 职位 BIM 相关经验时间专家 工作单位 职位 BIM 相关经验时间
1大学 教授 10 6 承包商 项目经理 7
2承包商 项目经理 6 7 业主方 部门经理 6
3设计方 工程 5 8 大学 讲师 6
4业主方 部门经理 6 9 设计方 工程师 4
5大学 副教授 7 10 承包方 项目经理 5
2影响因素识别
工程组织为研究主体为有效识别出影
响组织内部采BIM 的相关因采用系统文献综
专家调查法文献研究范围包含 2000 年以后
Web of Science 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论文并进行
了系统的文献梳理和多次识别分析具体流程为
1以中知网BIM 技术相关的
论文进行检索Web of Science BIM 相关的论文
行 检 索检索关键词有 BIM acceptanceBIM
adoptionBIM barriersBIM implementationBIM
organization
2初步筛选所检索文献选出其中与工程组织
相关2000 年之后发表且主题相符的文献共 107
3对选出文献中识别因素相关部分进行初步系
统梳理并将各因素初步分为正式制度因素
式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
4通过专家调查法对不确定因素进行二次讨
并再次非正式制度因素及技
·122·土木工程学报 2020
术因素进整合和精炼并在这过程
中明确正非正式制度和技术因素的识别标
制度是制约人类相互作用的约
37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
它们可以发展的速度正式制度可以在短时间内被
改变而非正式制度只能相对缓慢地发展并且更难
以被政38技术因素涉及与 BIM
尤其是与 BIM 的合作识别出的所有因素都是
工程组织政府政策8等外部因素不属于研
究范围
基于此最终得到 8项正式制度因素8项非
正式制度因素和 5项技术因素为进一步分析各因
间的关系21 项因素编号为 R1 ~ R21
如表 3
3工程组织内部 BIM 采纳影响因素
Table 3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IM adoption within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类别 编号 影响因素 解释 代表参考文献
R1 招聘政策 招聘新员工时对其 BIM 技能的相关要求及奖励政策2026
R2 培训体系 为员工能够掌握并应BIM 所开展的系列培训活动
BIM 软件协作等152023-2426
R3 资金支持 BIM 的启动成本及持续投资26
R4 标准工作流BIM 平台为基础的项目流程包括采购流程资金审核
流程变更流程等2332
R5 有效性评价标准 定量评价 BIM 实施有效性的标准25
R6 正式激励制度 对掌握并应用 BIM 技术的员工采取的激励制度26
R7 合同范本 BIM 技术相匹配的同范主要是对各方的权利与
义务进行再分配42
R8 研发计划 组织内为 BIM 技术发展二次开发制定的研发计划23
R9 BIM 及其益处的理解 组织成员对 BIM 技术及其益处的了主要是 BIM
的应用点202642
R10 组织创新与学习 趋向于学习型创新型组织能够走在行业前沿223
R11 信息共享意组织成员愿意与彼此分享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与非专业
知识20232532
R12 成员间有效合作 组织成员态度上表现出主动积极合作的意愿能力上相
互形成耦合2032
R13 领导/管理风格 公司或项目的领导风格独裁或民主的) ,也包括领导对
BIM 的态度与支持2023
R14 早期介入 尽早介入项目并能在早期提出一些项目优化建议23-25
R15 思维模式与工作方式转变意愿 对旧工作方式的依赖性适应新工作方式的能力233242
R16 信任与尊重 成员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机在人格上或专业上赢得
彼此尊重23
R17 易学易用 BIM 技术学习容易操作简单92326
R18 互操作性与兼容性 BIM 软件之间的互操作性兼容性数据交换2925-263242
R19 合作管理平组织级的 BIM 合作与交流平台主要对项目信息的集成
项目流程的集成等25
R20 BIM 实施标准 包括 BIM 的建模标准等操作规范2442
R21 功能性 BIM 软件功能的整性技术的效率及定制化需求的满
足程度23
3社会网络模型构建及分析
3. 1 邻接矩阵构建
以上述识别出21 项因素为节点设计结构化
调查问卷用以下四种符号来表示因素间的相互关
V表示因素 i会直接影响因jA表示因素 j
直接影响因素 iX表示因i和因素 j互相影响O
表示因素 i和因素 j互不相关
根据问卷调参照公式1VAX
O四种关系用 01替代采用一致性分析法应用
Ucinet6 软件分析多位专家在回答问题方面的一致性
53 4期 杨高升等·基于 SNA 的工程组织 BIM 采纳提升路径研究 ·123·
验证问卷数据的43结果表明负面能力的
数量0最大特征值是 1. 945第二大特征值是
0. 516特征根之比3. 773满足了这些因
素间的整体关系是独立的假设问卷结果有效性较
最终得到BIM 采纳影响因素的邻接矩
阵如表 4所示
ij=
V,( ij=1,( ji=0
A,( ij=0,( ji=1
X,( ij=1,( ji=1
O,( ij=0,( ji=0
1
3. 2 数据可视化分析
利用 NetDraw 软件对工程组织内部BIM 采纳影响
因素邻各因素作为节点构建可
视化网络图如图 2所示
由图 2可知影响组织内部 BIM 采纳的 21 项影
响因素之间均存在某种联系构成一个关系网络结
构图为进一步识别关键因素及各因素间的作用关
应用 Ucinet6 软件从关系的角度出发对网络
关系图中的因素进行定量研究
4 BIM 采纳影响因素邻接矩阵示例
Table 4 Adjacency matrix of BIM adop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example
因素 R1 R2 R3 R4 R5 R6 R7 R8 R9 R10 R11 R12 R13 R14 R15
R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R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R3 0 1 0 0 0 1 0 0 0 1 0 0 0 0 0
R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R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R6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R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R8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R9 0 0 0 0 0 1 1 0 0 0 1 1 0 0 1
R10 0 1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R11 1 1 0 0 0 0 1 0 0 1 0 1 0 0 0
R12 0 0 0 1 0 0 0 0 0 1 0 0 0 0 0
R13 1 1 1 0 1 0 0 1 0 0 0 1 0 1 0
R1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R15 0 1 0 0 0 0 0 0 1 1 1 0 0 1 0
2 BIM 采纳影响因素关系网络
Fig. 2 Relationship network of BIM adop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3. 2. 1 中心性分析
基于对网络中心性测量得出点度中心度
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量化指标如表 5所示
1点度中心度分析
点度中心度是指关系网络图中与某节点直接相
连的节点数量能够量化表示各节点的重要性程度
点度中心度数值越大表示该点在网络图中越居于
中心性每个点的度数可分为点
入度和点前者是指一个因素被其他因素影响
的程度后者表示一个因素影响其他因素的程度
由表 4从网络整体维度来看中心势越接近
1说明网络越具有趋势该关系网络图的点度
中心点出度中心势和点入度中心势分别为
21. 84%33. 50%33. 50% 说明该网络具有较弱
的集中趋势其中对外产生影响的节点和对内产生
影响的整体处于均衡状态
各节点维度来看R13 R2 的点度中心度最高
前者仅表现为对其他节点的影响处于整个网络图
·124·土木工程学报 2020
的主导后者仅受其他节点的影响处于网络
图的边缘R11R12 的点度中心度次高
处于网络图战略性中心位置点出度较高的节点为
R21R18R9R11R15说明它们在调控其他因
方面有较好的优势能够对其他因素产生较大
影响
5 BIM 采纳影响因素中心性分析
Table 5 Central analysis of BIM adop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维度 点度中
心度 点出度 点入度 点间中
心度 外接
近性 内接
近性
R13 领导/管理
风格 9. 000 9. 000 0. 000 0. 000 13. 000 0. 000
R2 培训体系 9. 000 0. 000 9. 000 0. 000 0. 000 11. 667
R11 信息共享
意愿 8. 000 5. 000 4. 000 50. 467 7. 250 7. 833
R12 成员间有效
合作 8. 000 2. 000 6. 000 30. 117 4. 983 9. 167
R10 组织创新与
学习 7. 000 2. 000 6. 000 36. 183 5. 117 9. 500
R21 BIM 软件
功能性 6. 000 5. 000 1. 000 8. 500 8. 867 1. 500
R18 互操作性
与兼容性 6. 000 5. 000 1. 000 11. 000 8. 833 1. 833
R9 BIM 及其
益处的理解 6. 000 5. 000 2. 000 29. 367 7. 833 5. 317
R15
思维模式与
工作方式转
变意愿 6. 000 5. 000 2. 000 34. 817 7. 583 5. 700
R3 资金支持 5. 000 4. 000 1. 000 4. 783 9. 033 1. 000
R16 信任与尊重 4. 000 4. 000 0. 000 0. 000 6. 867 0. 000
R17 易学易用 4. 000 3. 000 1. 000 12. 500 7. 583 2. 083
R4 标准工作
流程 4. 000 1. 000 3. 000 12. 000 1. 000 7. 833
R8 研发计划 4. 000 1. 000 4. 000 5. 617 4. 267 4. 000
R5 有效性评
价标准 4. 000 0. 000 4. 000 0. 000 0. 000 4. 500
R20 BIM 实施
标准 3. 000 2. 000 1. 000 0. 500 2. 500 1. 000
R1 招聘政策 3. 000 1. 000 2. 000 27. 650 4. 950 6. 083
R6 正式激励
制度 3. 000 1. 000 2. 000 1. 500 4. 033 5. 400
R19 合作管理
平台 3. 000 0. 000 3. 000 0. 000 0. 000 7. 483
R7 合同范本 2. 000 0. 000 2. 000 0. 000 0. 000 6. 417
R14 早期介入 2. 000 0. 000 2. 000 0. 000 0. 000 5. 383
平均数 5. 048 2. 619 2. 619 12. 619 4. 938 4. 938
中心势 21. 84% 33. 50% 33. 50% 10. 46% 72. 51% 86. 88%
2点间中心度分析
点间中心度的是测量节点对网络中信息流动或
传播的控制程度即信息要想从节点 A传达到节B
在多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节点 C度数值越大表明该
点对其他节点的调节能力越强由表 4可知从网络
整体 关系网络图的中间中心势值为
10. 46%说明各因素的中介效应较低即网络中大
部分的因素不需要别的因素作为桥接点便可以产
生联系从各节点维度R11R10R15
R12R9 R1 的中间中心度超过了各节点的平均
说明其他因素间产生联系会较高依赖于这些因
即这些因素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
3接近中心度分析
接近中心度测量的是网络中某节点与其他各节
点间的其度数值越大说明该节点与其
他节点间的
内接近性
接近性两类分别表现点的被控制能力和控制能
由表 4可知该关系网络图的内接近中心势和外
接近中心势分别高达 86. 88 % 72. 51%说明该关
系网络图中存有较强控制力的节点按其度数大小
排序R2R10R12R11R4R19R7R1
因素具有较高的内接近性它们的值越大则依赖性
越强越易随相关因素变化而变化可用于观察 BIM
采纳情R13R3R21R18R9R15R17
因素具有较高的外接近性外接近性越高越能有效
控制其他调整和改善这些因素对于提高 BIM
采纳具有重要意义
3. 2. 2 影响力分析
同时考虑各因素间的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计算
网络矩阵的胡贝尔影响力指数得到各因素间的影响
力量化关系如表6所示行影响力总和Row S是指
某一因素对其他所有因素产生的影响强弱总和它的
值越大示该因素对外影响力越强列影响力总和
Col S是指某一因素受到其他所有因素的影响的强弱
总和它的值越大表示该因素受到的影响力越强
通过以上对关系网络图整体及各节点中心性和
影响力研究遵循其规律可将影响 BIM 采纳的因素
分为主调节因素和边缘因素四
其中R13 是主导因素处于网络关系的主导位
其他因素产生影响且影响力较大是影
BIM 采纳的因素R3R9R16 等是调控
因素主要为技术对其他因素有较大影响力
起到了较好的把控全局的作用是影响 BIM 采纳的
关键因R11R10R12 等是调节因素主要为
非正式因素处于网络关系图的枢纽位置R2R5
R7 等是边缘主要为正式制度因素处于网络
最边缘位置较大地依赖于其他因素的作用
各因素间关系如图 3所示
53 4期 杨高升等·基于 SNA 的工程组织 BIM 采纳提升路径研究 ·125·
6 BIM 采纳因素影响力矩阵示例
Table 6 Impact matrix of BIM adop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example
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Row S
1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1. 020
2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1. 000
3 0. 000 0. 019 0. 000 0. 000 0. 000 0. 018 0. 000 0. 000 0. 000 0. 018 0. 000 1. 075
4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1. 018
5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1. 000
6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1. 019
7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1. 000
8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18 0. 000 1. 019
9 0. 000 0. 001 0. 000 0. 000 0. 000 0. 018 0. 019 0. 000 0. 000 0. 001 0. 019 1. 095
10 0. 000 0. 019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18 1. 038
11 0. 018 0. 019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18 0. 000 0. 000 0. 019 0. 000 1. 093
Col S 1. 038 1. 169 1. 018 1. 057 1. 074 1. 037 1. 038 1. 055 1. 037 1. 115 1. 076
3影响因素关系图
Fig. 3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influencing factors
3. 2. 3 关键路径分析
关系网络图中线的中心性分析识别影
BIM 采纳的关键路径线的中间中心度是对某条
线位于其他线中间的可能性的量化它的值越大则
明其控制力越强44所处位置越关键
Ucinet6 软件进行测算所得矩阵中大于 0的数值有
55 选取度数从大到小排名前 20 的关系作为关键
关系详见表 7
7关键路径识别
Table 7 Critical path identification
排名 关系 中心度 名 关系 中心度
1组织学习与创新信息共享的意愿 42. 850 11 标准工作流程合作管理平台 13. 000
2招聘政策思维模式与工作方式转变意愿 38. 650 11 思维模式与工作方式转变意愿早期介入 13. 000
3信息共享的意愿招聘政策 37. 000 13 正式激励制度成员间有效合作 12. 500
4软件易学易用BIM 及其益处的理解 22. 167 14 信息共享的意愿成员间有效合作 12. 000
5成员间有效合作标准工作流程 21. 000 15 BIM 及其益处的理解正式激励制度 11. 000
6思维模式与工作方转变BIM 及其益处
的理解 20. 200 16 资金支持软件功能性 10. 500
7成员间有效合作组织学习与创新 20. 117 17 BIM 及其益处的理解成员间有效合作 9. 333
8研发计划组织学习与创新 17. 617 18 信息共享的意愿合同范9. 300
9软件互操作性与兼容性软件易学易用 16. 500 19 BIM 及其益处的理解思维模式与工作方式转
变意愿 9. 167
10 软件功能性软件互操作性与兼容性 14. 000 20 思维模式与工作方式转变意愿信息共享的意愿 7. 450
·126·土木工程学报 2020
将中心度较大且可传导的路径串联得到 2条关
键影响路径
1组织学习与创新信息共享的意愿招聘政
思维模式与工作方式转变意愿BIM 及其益
处的理正式激励制度成员间有效合作
工作流程理平该影响路径表明非正
式制度相互协调进而推动
技术的进步其中非正式制度中组织学习与创新因
素是提升 BIM 采纳的关键它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
有效促进招聘政策等正式制度的完善从而影
响组织中 BIM 平台的建设
2资金支持软件功能性软件互操作性与兼
容性软件易学易用BIM 及其益处的理
式激励成员间有效合作标准工作流程
作管理该影响路径表明资金支持是推动软
件引入的强大的技术与功能有利于提高成员
BIM 软件的认可度BIM 平台的建设奠定了
基础
4结 论
基于制度与技术互动的视角应用社会
网络结构模型分析BIM 采纳的
因素及其互关BIM 采纳提升路径研究
表明对一个工BIM 的采纳不是
一蹴而就的且在不同阶段的 BIM 采纳程度也是不
同的而这一动态过程的发展正是工程组织内正式
制度非正式制度与 BIM 技术因素协同演化的历程
具体而言
1BIM 采纳起步期组织内部缺乏与 BIM
相关的正因而组织内的具体工作仍依照传
统工作模式这时候组织对已形成的制度与技术有
很强的路径依赖领导/管理风格处于 BIM 采纳关系
网络中直接影响其余因素故在这一
阶段组织内部BIM 首先应从领导层面
入手一方面提供一系列资金支持是推动 BIM
纳的基础引入高性能软件的同时要关注软件的功
互操作性与兼容性和易学易用性另一方面
加大组织内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旧式
思维提高成员接受新思维的能力
2在资金支持和创新思想的条件下BIM 采纳
逐渐进正式制度方面从招聘政策和激
励制度BIM 技术人才的方向调整
非正式制促进成员间的信息共享意愿以及
BIM 益处的理解提高成员主动接受 BIM 的能力
促使他们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与工作方式技术方
以实现共建 BIM 合作平台为目标逐步规范化
BIM 的建模标准等操作
3随着BIM 采纳逐步进入成熟期组织
内部要更加重视培训体系合同范本标准工作流程
BIM 有效性评价标准等正式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BIM 合作平台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集成化也提出了更
高的随着组织 BIM 采纳水平的提升
BIM 技术给项目及组织带来的效益逐步得以体现
又为改善处于调节要素和边缘因素提供了动力
而形成良性互动循坏可持续提升 BIM 采纳水平
工程组织为研究对象基于制度与技术
互动的探究工程组织如何提高其 BIM
具体来说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创
新与贡献
1采用制度与技术交互的研究视角对影响
BIM 采纳的因素进行了系统梳理将正式制度非正
式制度与 BIM 技术三方面因素和工程组织 BIM
阶段纳入同一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借鉴
2将社会网络分析法BIM 采纳
到各因素间及 BIM 采纳量化分
析各因素间的
交互并识别出提升 BIM
平的关键路径为促进各影响因素持续改善
工程组织内部 BIM 采纳不断提升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3厘清了制度因素与技术因素在 BIM 采纳不同
阶段发挥的作揭示了 BIM 采纳的全阶段动力机
BIM 技术采纳的不同阶段的管理措施提供了
指导为处于数字化转型中的建筑业长效发展提供
了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借鉴
参考文献
1Eastman CTeicholz PSacks Ret al. BIM handbooka
guide to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for owners
managesdesignersengineers and contractors M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2011
2Lee SYu JJeong D. BIM acceptance model in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2015313) : 04014048
3乐云郑弦李永奎基于 SVN BIM 技术应用价
值流及J管理工程学报201832
1) : 71-78 Le YunZheng XianLi Yongkuiet al.
Study on the value flows and driver paths of BIM technology
application based on SVN 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1832 1) :
71-78 in Chinese) )
4何贵友王广斌组织变革动能对 BIM 技术采纳的影响
机理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7) : 97-100
5刘洪磊宋久乐王广斌 BIM 使用者满意度及其
影响因素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9522) : 118-
53 4期 杨高升等·基于 SNA 的工程组织 BIM 采纳提升路径研究 ·127·
128 Liu HongleiSong JiuleWang Guangbinet al.
User satisfaction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AEC industry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952 2) : 118-128
in Chinese) )
6王广斌张雷我国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及政
政策研究J 2012 8) : 38-43
Wang GuangbinZhang LeiTan Danet al. Application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in
ChinaJ.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20128) : 38-43 in Chinese) )
7Gurevich USacks RShrestha P. BIM adoption by public
facility agenciesimpacts on occupant value J. Building
Research & Information2017456) : 610-630
8Succar BKassem M. Macro-BIM adoptionconceptual
structures 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1557
64-79
9Son HLee SKim C. What drives the adoption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in design organization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antecedents affecting architectsbeha
vioral intentions 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15
4992-99
10秦旋Mauro MAgnese T基于市场推广视角的
BIM 技术采纳障碍因素中意对比研究J管理学报
20161311) : 1718-1727 Qin XuanMauro MAgnese
T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n barriers between China
and Italy in BIM adoption from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perspective 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6
1311) : 1718-1727 in Chinese) )
11Ding ZZuo JWu Jet al. Key factors for the BIM
adoption by architectsa China study J.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201522
6) : 732-748
12Aibinu AVenkatesh S. Status of BIM adoption and the
BIM experience of cost consultants in Australia 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20141403) : 04013021
13Howard RRestrepo LChang C Y. Addressing individual
perceptionsan application of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to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7352) : 107-120
14Lee SYu J. Comparative study of BIM acceptance between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61423) : 05015016
15Ahmed A LKassem M. A unified BIM adoption taxonomy
conceptual developmentempirical validation and
application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1896
103-127
16Cao D PLi HWang G Bet al. Linking the motivations
and practices of design organizations to implement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empirical
study in China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2016326) : 04016013
17Reza H MSaeed BNicholas Cet al. BIM adoption
within Australia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 an innovation diffusion model J. Construction
Economics and Building2016163) : 71-86
18Singh VHolmstrm J. Needs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observation from BIM experience J.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201522
2) : 128-150
19Liao L HTeo E A L.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enhancing
the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implementation in
building projects in Singapore J.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7238) : 1029-1044
20Beliz OKarahan U.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implementation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17333) : 04016054
21Won JLee GDossick Cet al. Where to focus for successful
adoption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within organization
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1313911) : 04013014
22Attarzadeh MNath TTiong R L K. Identifying key factors
for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adoption in SingaporeJ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Management
Procurement and Law20151685) : 220-231
23Tsai M HMom MHsieh S H. Develop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the assessment of BIM technology adoptionpart
I. Methodology and survey J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2014377) : 845-858
24Morlhon RPellerin RBourgault 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implementation through maturity evaluation and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management C/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ject Management. AmsterdamProcedia
Technology2014
25Mamter SAziz A R AZulkepli J. Root causes occurrence
of low BIM adoption in Malaysiasystem dynamics
modelling approach C/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Iconbuild 2017Smart Construction
Towards Global Challenges. New York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2017
26Grit NBonaventura H W H. System dynamics modelling
for BIM adoption in Thai architectural and engineering
design industry J Construction Innovation201717
4) : 457-474
27Arayici YCoates PKoskela Let al. Technology adoption
in the BIM implementation for lean architectural practice
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11202) : 189-195
28Sackey ETuuli MDainty A. Sociotechnical systems approach
to BIM implementation in a multi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context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1531
1) : A4014005
29Lee SYu J. Discriminant model of BIM acceptance readiness
in a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J 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2017213) : 555-564
30Cao DLi HWang G. Impacts of isomorphic pressures on
BIM adoption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 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4140
12) : 04014056
31Ahuja RJain MSawhney Aet al. Adoption of BIM by
architectural firms in Indiatechnology-organization-
environment perspective J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and
·128·土木工程学报 2020
Design Management2016124) : 311-330
32Zhao XFeng YPienaar Jet al. Modelling paths of risks
associated with BIM implementation in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J. Architectural
Science Review2017606) : 472-482
33Lu QChen LLee Set al. Activity theory-based analysis
of BIM implementation in building O M and first respo
nse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1885317-332
34邵娜论技术与制度的互动关系J中州学刊2017
2) : 7-12 Shao Na.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 J.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2017
2) : 7-12 in Chinese) )
35张海丰技术进步与制度匹配演化经济学的视角J
经济问题探索20157) : 1-6
36Schumpeter J. Capitalismsocialism & democracy M
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1942
37North D C. 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8Pelikan P. Bringing institutions into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other view with links to changes in physical and social
technologies J.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2003133) : 237-258
39Orlikowski W JBarley S.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swhat
can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on
organizations learn from each other
? [J MIS Quarterly
2001252) : 145-165
40道格拉斯·C·诺思
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
杭行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8
41杨发庭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双向互动分析J
术探索2016 2) : 38-44 Yang Fating. Analysis of the
mutual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J. Academic Exploration20162) :
38-44 in Chinese) )
42Abubakar MIbrahim Y MKado Det al. Contractors
perception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BIM adoption in the Nigerian construction
industry C/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in
Civil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OrlandoComputing in
Civil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2014
43刘军整体网分析 UCINET 软件实用指M第二版
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 Liu Jun. Lectures on whole
network approacha practical guide to UCINET M. 2nd
ed. ShanghaiTruth & Wisdom Press2014 in Chinese) )
44李柏桐郭汉丁伍红民基于 SNA 的既有建筑节能改
造市场发展 ESCO 动力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
对策20183524) : 150-154
杨高升1966) ,
博士
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张梦雨1995) ,
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基于 BIM 的项目管理研究
贾建尧1996) ,
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基于 BIM 的建筑工程管理研究
丁继勇1985) ,
博士
副教授主要从事建设工程管理相关研究
上接第 118
7张建刚何川不同承压衬垫的管片接头力学性能分析
J铁道学报201335 12 ) : 101-105 Zhang
JiangangHe Chuan. Analysi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egment joints with different pressure pads J 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201335 12 ) : 101-105 in
Chinese) )
8封坤何川肖明清高轴压作用下盾构隧道复杂接缝
片接头抗弯试验J201649
8) : 99-110 Feng KunHe ChuanXiao Mingqing.
Bending tests of segment joint with complex interface for
shield tunnel under high axial pressure 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649 8) : 99-110 in
Chinese) )
9杨秀仁黄美群林放地铁车站预制装配式结构注浆
式榫槽接头弯曲抵抗作用特性研究J土木工程学
2020532) : 33-40 Yang XiurenHuang Meiqun
Lin Fang. Research on bending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ted mortise-tenon joint for prefabricated metro station
structure 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2053
2) : 33-40 in Chinese) )
10杨秀仁黄美群林放地铁车站预制装配式结构
式榫槽接头试验方案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
2019325) : 83-90 Yang XiurenHuang MeiqunLin
Fanget al. Experimental method of grouted mortise-tenon
joint for prefabricated metro station structure J. Urban
Rapid Rail Transit2019325) : 83-90 in Chinese) )
杨秀仁1964) ,
学士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研究工作
林 放1990) ,
博士
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研究工作
黄美群1964) ,
学士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研究工作
ResearchGate has not been able to resolve any citations for this publication.
ResearchGate has not been able to resolve any references for this publication.